close

之前從來沒聽過角板山風景區這個地方,直到今年暑假為了安排小朋友的假期,無意中從報章雜誌才得知此地。原來這個在我眼中名不見經傳的地方早已成為著名的風景區,假日人車鼎沸,好不熱鬧。位於桃園縣復興鄉的角板山,為泰雅族部落,因風景秀麗、群峰羅列,有「台灣盧山」之稱。復興鄉,舊稱「角板山」,相傳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至此,見山峰突起如角,河階面平坦如板,故命名為「角板山」。 直至民國四十三年,改名為復興鄉,在那個時代,自然是希望能復興中華之意。民國八十四年,經濟部商業司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在角板山首先導入「形象商圈」政策,以當地的特產為經營主力,使得這裡漸漸成為高知名度的觀光據點。

前往角板山風景區,可從北二高下大溪交流道,循3號省道過武嶺橋接台7線,於復興鄉右轉,循指標即可到達。角板山形象商圈有兩個大型停車場,只要不要拖到中午才到達,應該還找得到停車位。這裡最主要的兩個景點為「角板山公園」和「角板山行館」,從這兩處地方均可遠眺群山,俯瞰溪口台地,是大家不會錯過的景觀。


「角板山公園」並不大,走一圈耗時約十五分鐘。雖然如此,園內古木參天、老樹成蔭,環境倒是幽靜宜人。從觀景台可眺望溪口台地和大漢溪上游風光(上圖右上),值得駐足一看。公園裡的池塘改為生態池,雖然不大(上圖右下),但整理得很不錯。看來有經過專業人士的設計規劃,才能呈現出如此的美感,看來也只比宜蘭「陳氏鑑湖堂」的生態池稍稍遜色。



角板山風景區原本有兩座蔣公行館,其中一座就位於「角板山公園」,可惜於民國81年4月遭大火焚毀。原為日據時代太子樓的行館 。現在只剩下部份建築(上圖上)和蔣公及夫人親手種植的兩棵「夫妻樹」(上圖下)。行館原址已改建為復興青年活動中心。



從「角板山公園」旁有步道可通往「溪口吊橋」,喜愛健行的遊客可順道一遊。石階步道並不難走,而且大部份的路段均有樹蔭,走起來還算舒適。只不過「角板山公園」與「溪口吊橋」高度落差很大,步道一路陡下。下行約需二十分鐘,輕鬆愉快;上行可就得苦哈哈地賣力往上爬。



「溪口吊橋」入口處右手邊有環湖步道可通往「森鄰水岸景觀咖啡館」,最後還可接到「角板山行館」旁的停車場。先過吊橋到對岸瞧瞧,回頭則不走原路,另沿著環湖步道回形象商圈。「溪口吊橋」看起來特別長,回程時數了一下橋底橫向支撐桿,共225條,兩兩距離約1公尺,算算「溪口吊橋」就有225公尺長。對岸原本的碼頭已拆除,現在自然無船家營業,不然從大漢溪觀看溪口台地和角板山,一定另有一番風情。


環湖步道剛開始的一段路均沿著山腰上下起伏,距水面5至10公尺的。到了上圖的崩塌路段,需下行至沙包上行走,通過後再往上接回原步道。再來會有約十公尺的一小段步道路基流失,只剩不到一尺寬的路徑可走,需小心通行,以免滑落水中。十五分鐘後路徑轉上,進入竹林。再續走十五鐘,即可到達「森鄰水岸景觀咖啡館」。



看時間可在「森鄰水岸景觀咖啡館」(上圖左上角)用餐或享用下午茶,並稍事休息,欣賞湖光山色。這裡的景觀非常好,從窗外望去,溪口台地隨即映入眼簾,也可清礎地看到溪口吊橋。

離開「森鄰水岸」,沿著水泥產業道路往上再走十多分鐘,於左手邊可看到階梯通往竹林裡的步道,此時可在左上方看到「角板山行館」的觀景平台。認明方向往上走,就可到達「角板山行館」一旁的停車場。往左可至「角板山行館」,往右另有步道接回「角板山公園」。



「角板山行館」建於民國49年,全區佔地約5公頃,為蔣公晚年最愛的行館。全館採歐式洋房興建,合計共四棟房舍。從Tony和其他資料的照片比對看來,民國94年「角板山行館」曾大規模地整修。現在行館外觀呈全白,正面窗戶也全改為落地窗,雖然看起來更新穎有現代感,但與舊館已有不少差距。應是民國94年8月由總統府撥交桃園縣政府時,為了開放給民眾,園區重新整裡規劃所造成的。館內目前展示著蔣中正先生的照片和文物史料。



這裡的「角板尋梅」為桃園八景之一,園區遍植松樹和梅花,果然是個渡假的好所在。



「角板山樟腦收納所」也位於「角板山行館」園區內,為日據時代台灣北部山區「粗樟」產地集散中心。因之前有失火紀錄,主建物改建於日本昭和14年(西元1939年)。經過數十年的風吹雨打,木造房舍後來早已傾倒毀壞,幸好為了保存歷史建築和發展觀光而著手修繕,並於民國98年完工。



位於「角板山行館」一角的「思親亭」,為觀賞溪口台地山光水色最好的位置之一。蔣公逝世後,經國先生於居喪期間常來此憑弔。每駐足此亭,因追思親恩而百感交集,而後寫下「梅臺思親」一文,就是當時留下來的作品。



溪口台地景觀相當地有特色,大漢溪沖刷出兩層若大的河階地形,就位於山腳下。從此處觀看,溪口台地像是個超級大腳板。關於「角板山」是由劉銘傳命名之說,總是覺得有點牽強附會,倒是稱為「腳板山」反而還比較傳神。若是地名由略微粗俗的「腳板」改為較文雅的「角板」也算合乎常理。



最後可別忘了看看「神祕隧道」。為了緊急避難和作為戰時臨時指揮所,在行館下方山腰處開鑿出長100公尺、寬4公尺、高3公尺的戰備隧道。雖然裡面沒有陳設展覽任何軍事設施,走在略微陰森的防空洞裡,依稀可以感受到動員勘亂時期肅殺之氣氛。



回到仁愛停車場,看到一旁的小山有木階梯通往志工公園,便上去隨意逛逛。志工公園是由復興鄉澤仁社區發展協會的會員為了綠化社區、改善景觀,順便兼顧水土保持,所整理出來的一座小公園。往上爬昇約五分鐘就可到達觀景台,從這裡可俯瞰整個角板山的景觀,也可看夕陽。

離開角板山風景區之前,一定要帶些香菇、綠竹筍等當地特產回去。角板山形象商圈有不少攤位在賣炸香菇,50元就滿滿一碗現炸新鮮香菇,真是物超所質。吃完炸香菇後不妨帶一包新鮮香菇回去,新鮮摘下的鮮菇不像大賣場裡的香菇因冷藏過、沈墊墊地吸滿水份,聞起來帶股不新鮮的腐臭味。這裡現採的香菇蕈傘飽滿厚實,呈現出漂亮的淡褐色,回家炒菜做湯都新鮮好吃。除此之外,當季綠竹筍更是一絕(一斤50元),有別於大賣場裡的筍子,已泡在不清潔的冰水中一段時間,現挖綠竹筍吃起來爽脆可口又鮮甜,吃起來具有水梨口感。就算是筍尖帶點綠,嘗起來微苦也不會讓味道減分太多,因為新鮮的食材便是美味的關鍵。

從原產地帶農產品回去好處可多了,雖然不一定比賣場便宜多少,但新鮮的優勢絕對是賣場比不上的。何況少了運輸和倉儲的過程,還可節能減碳作環保。最重要的是利潤回歸當地農民,少了幾層剝削,讓務農人的辛苦能得到適當的報酬。



回程特地去「基國派教堂」朝聖。 來「角板山」之前曾在網路搜尋附近的景點,在自然顏色的網頁中看到「基國派教堂」,馬上決定一定要繞過去看看。前往「基國派教堂」,可從台7線大溪往三民方向,經過7乙叉路後過東安橋,立即左轉基國產業道路(沿著三民蝙蝠洞指標),直行約2.7公里在左方叉路可看到「基國派教堂」指標。約幾百公尺後可停車於新教堂旁,隔壁就是通往老教堂的竹製牌樓,步行約50公尺就可到達。

「基國派教堂」建於民國五十二年,位於大窩。教堂的每一塊石頭,都是泰雅族人通力合作從蝙蝠洞、蘋果湖和三民街挑過來,才完成此座信仰中心。建物的每一塊石頭形狀均不同,因此堆砌出獨一無二的石造教堂。後來老教堂年久失修,村民另外建了新教堂,老教堂因此差一點面臨拆除的命運,幸好最後被文化局保存了下來,並且被文建會列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教堂於2004年整修重建,雖然石壁均為原來留下來的,但經過打磨清理過,許多石塊看起來都很新,少了點古樸的味道。雖然如此,過幾年後,經過時間的淬鍊,「基國派教堂」定會散發出歲月滄桑之美,等那時候再訪,一定更有看頭。 

日期:
2010.07.17.

參考資料:
1.
桃園觀光旅遊資訊網 - 角板山公園

2.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82)- 復興.角板山公園

3. 桃園縣復興鄉 - 基本資料

4. 通往復興之鑰 - 基國派教堂

5. 桃園山區守護員大雄的部落格
    專賣局角板山樟腦收納所與樟腦發展史(上篇)
    專賣局角板山樟腦收納所與樟腦發展史(下篇)

arrow
arrow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