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后里圳水道橋為泰安舊站(延申閱讀:舊山線泰安車站(泰安鐵道文化園區))比較不為人知的景點,在站內並沒有立任何相關指示牌。這座水道橋位於泰安舊站西南方山邊,從月台後方一條小徑走兩、三百公尺即可到達。

后里圳水源來自大安溪,為后里農業灌溉用渠道。除了農業用途外,「后里圳低落差示範電廠」年發電量可達二億度,也是靠它提供源源不絶的能量。中部科學園區第三期后里基地,初期用水量每天2萬噸,由鯉魚潭水庫供應。未來每天要15萬噸的水。短缺的13萬噸,從民國98年到101年,移撥后里圳的農業用水因應,不過會影響后里鄉、外埔鄉,總共約2000公頃的農田的灌溉用水。由此得知,后里圳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可見一斑。


車站後方入口通往后里圳水道橋的小徑。路旁雜草經過修剪,不過小徑路跡並不明顯,走的人應該不多。



遇山開洞,遇水架橋,后里圳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延著往后里圳水道橋的小徑越走旁邊的草叢就越高。很多人走到一半大概就打退堂鼓。從圖中可見水勢很大,可惜頗為污濁。應該為大安溪旁砂石場造成的。



終於到了目的地。左方為排沙閘門;右方就是后里圳渡槽(即水道橋)。



后里圳水橋簡介。關刀山大地震一年內日本政府即修復完畢。三義的「龍騰斷橋」(魚藤坪斷橋)也是同時被地震破壞,可惜現在只剩遺蹟。



水道橋為拱型,造型古樸優美。雖然水泥外觀比不上糯米橋,不過其歷史意義和現今的實用性賦與它不少故事性和想像空間。



濤濤的水流不僅是農民的衣食父母,還可以更環保的方勢發電。



小徑入口的紫花酢醬草,雖然常見,但還是百看不膩,

后里水道橋雖然歷史遠不如羅馬水道橋悠久(100年 vs 2000年),氣勢和工藝也差羅馬水道橋一大截(位於南法的羅馬水道橋三層共49公尺高,275公尺長。橋身是用大石塊切割後堆砌而成,不用任何灰泥粘著劑,而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我們的糯米橋還是有用糯米當粘著劑呢!),不過能在台灣看見沒被破壞、有歷史意義且還在使用中的水道橋古蹟也是令人興奮和感動的啦!

下一站要走一趟「泰安登山步道」活動一下筋骨。待續......
日期:2008.04.05.

參考資料:
1.  二魚的古蹟歷史建築之旅 - 后里圳水道橋

2.  Wikipedia
a) 羅馬水道橋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man_aqueducts
b) 南法 Pont du Gard 羅馬水道橋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nt_du_Gard
c) 西班牙 Segovia 羅馬水道橋
http://en.wikipedia.org/wiki/Aqueduct_of_Segovi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id 的頭像
    David

    小三口的窩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