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平山伐木始於日據代(西元1915年),因森林資源富含珍貴木材,當時與阿里山、八仙山並稱為台灣三大林場。早期搬運木材是利用蘭陽溪以漂流方式運至平地,至西元1924年,興建太平山和羅東森林鐵路,而後改由鐵路運輸木材。羅東林場即為日據時代的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舊址,也是當時森林鐵路終點站 - 「竹林站」。自民國71年林務局停止太平山伐木作業後,羅東林場的貯木池等設施也就隨之閒置。民國93年羅東林務局將此地規劃為林業文化園區,佔地約20公頃,將貯木池改為生態池,並建設環湖步道。園內竹林車站和周遭的日式建築均經過細心的整修維護,於園區各處展示古早的蒸汽火車頭和客運車廂。後來還將園內日式房舍改為宜蘭縣文化創意中心,且加設生態竹屋。原本逐漸凋零的羅東林場,現在已成為結合自然生態、藝術文化和旅遊休閒功能的熱門景點。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位於宜蘭縣羅東鎮中正北路120巷8號,從宜蘭往羅東走9號省道,進羅東後接中正北路,500公尺後就能看到林業文化園的大門,可在附近路邊找停車位再入內參觀。



園區內有數座整理得很不錯的日式建築。右上圖為竹林車站,右下圖為森產館,館中有豐富的歷史資料介紹太平山的伐木歲月。



幾年前這裡的樹木還稀稀疏疏的,想不到現在林蔭如此茂密。在炎熱的夏日裡,走起來舒適多了。



蒸氣火車頭自然是這裡的焦點,不管是大、小朋友都會進去探探。從解說牌得知,火車頭由台灣機械公司於西元1953年間製造,重12噸,具備三個動輪及水槽,仿造當時日本川崎車輀的車形,故有「土產的混血機車」之稱。



從太平山用鐵路運送下來的珍貴木材,會放入羅東林場內的貯木池以保持木材品質,防止龜裂。現在貯木池已不再使用,改造成生態池。湖面被散落的漂流木點綴著,帶著些許蒼涼,靜靜地訴說著昔日的繁華。



生態竹屋內展示著不少精緻的竹製藝術品,二樓還有一個用竹製家具佈置的小房間可參觀。



生態竹屋旁的水生植物池雖然不大,卻整理得很漂亮 。生態竹屋若改成民宿,相信會很受歡迎。



環湖步道有部份是用碎木屑鋪設,走起來腳部無負擔,非常舒適。步道外側就是台鐵宜蘭線,漫步在林場湖邊,偶而還可看見太魯閣號呼嘯而過,對小朋友來說是個特別的經驗。



貯木池非常成功地改造成生態池。這裡水質清澈,水草豐盛,不時可見各種鳥類在此覓食。找個有樹蔭地岸邊坐著,任微風吹拂,享受這片美景。



環湖一周慢慢走約三十分鐘即可走完,最後會到達文化創意中心。



文化創意中心為原林場伐木員工宿舍屋改建而成,裡面展示著不少紀念品和藝術品。頂著大太陽環湖一圈後,來這裡看看精緻的飾品順便吹吹冷氣也不錯。



從鐵道木棧橋往文化創意中心的日式建築望去。



這條步道有可能是之前羅東森林鐵路延伸至宜蘭線鐵路的舊路,現在稱作五分仔步道。太平山伐木時期的小火車,因其軌距為標準軌距的一半,故稱為五分仔車。



從五分仔步道可通往一停車場,如果在羅東林場正門附近找不到停車位,可在此停車(宜蘭往羅東走台9線,在精純路三段路口接中正北路,左轉第一個小巷即可看到停車場),走五分鐘的步道就可到羅東林場。

時刻漸漸接近傍晚,坐在湖岸樹蔭下,輕啜一口檸檬汁(戶外咖啡屋有販賣各式飲料),徐風吹撫,身上的暑氣慢慢散去。這次來到羅東林場,在各方面均得到極大的滿足。若台灣的歷史文物、自然生態都能如此用心地保存維護,留給子孫徜徉其中,我們會更加了解這塊土地,進而珍惜保護它。

日期:
2009.07.18.

參考資料:

1.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羅東林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伐木 木材 森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id 的頭像
    David

    小三口的窩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