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年曾至新竹芎林的鄧雨賢紀念公園一遊,得知附近有個文林古道值得順道一遊。當時寶貝兒子才剛滿4歲,不太適合走路況不熟悉的山路。轉眼之間,時序便過了兩、三年,而我們一家三口已經在北台灣走過不少地方,卻忘了要回到這裡走走。這幾天不知在那裡看到一篇文章提到鄧雨賢先生,才想起這裡有個適合親子同遊的步道還未去過。

要去
鄧雨賢紀念公園可從國道3號芎林交流道下,循竹120縣道往竹東方向,至第一個路口左轉竹123縣道(往芎林市區),遇文山路右轉約二、三百公尺就可在左手邊看見鄧雨賢紀念公園,公園對面為停車場。文林古道其中一入口在公園上方社區往山中的產業道路上,因無明顯指標,較不好找。建議回頭走至文林閣,再到文山路332巷至文林古道另一入口,走一圈剛好回鄧雨賢紀念公園取車。


文林閣位於竹123縣道與文山路口。從前庭的碑文得知,其歷史源自清同治末期,有舉人鄧兆熊,為地方作育英才,曾設教於現廟址。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與友創立「文林社」,成為地方人士研究學問之所。同時,老師林學源為陶冶心靈、挽回頹風,邀集同志倡設廟宇,將學堂改建成「文林閣」,亦稱為「文祠」,奉祀文昌君等諸神。後因舊廟頹圮,擇民國81年重建,於85年竣工,而呈現貌。可惜當時舊廟古厝沒有留下,不然文林閣便少了些金碧輝煌,多了些懷舊氛圍。



從文林閣起程至文山路332巷,續走5分鐘便抵達文林古道入口(三叉路口取左)。除了O字形走法外,建議先沿中間的產業道路到紙寮窩一遊。從紙寮窩繼續往上也可通往文林古道涼亭,但是此段步道聽說較少人行走,路跡也較不明顯。紙寮窩開拓歷史可追溯自清乾龍末年期間,劉傳老攜家帶眷遷渡來台,購得紙寮窩的土地。因紙寮窩一帶桂竹茂密,遂建紙寮、開紙湖,以造竹紙為業,開啟百年造紙歷史,這塊山窩地區因此得名「紙寮窩」。



從清末到日據時代初期,紙寮窩所生產的金銀紙曾經是北台灣最大的供應地。直至民國五十年,因受機械化造紙所影響,這裡的紙業便逐潮凋零。劉氏家族後人為緬懷先祖,於民國85年籌建造紙紀念亭,即傳老亭(上圖),將當時傳統的造紙器具石輪、竹簾收藏其中。可惜裡面缺少維護,更無詳細的解說圖片,泥土地裡又有大群蜜蜂佔地為王,已不太適合參觀(我家小朋友本來一馬當先地衝了進去,一看到不少蜜蜂就馬上落荒而逃)。



由新竹縣文化局協助紙寮窩居民重建的「造紙工作坊」已經差不多完成,於民國99年4月14日舉行揭牌儀式。紅磚古厝看起來頗有懷舊氣氛,只不過這裡遊客看起來不多,希望造紙工作坊能被有效利用,以免浪費公帑。



產業道路末端就是劉傳老宗祠(即劉傳老祭祀公業公廳,上圖左上角),這個三合院建築,現在也成為劉氏宗親或窩內居民的集會場所。除此之外,紙寮窩有許多古厝也被保留了下來,到現在還有人居住。無意中在劉傳老宗祠一旁的野薑花叢裡發現一條青竹絲,看來這裡生態豐富,待會兒走文林古道也得小心點。



在紙寮窩暖過身後,便開始文林古道之旅。回到文林古道入口處的三叉路口,循著步道往糖塔山方向走去。步道一剛開始為寬闊的石板路,在接往泥土小徑前數十公尺,可看到糖塔山的基石非常不起眼地躲在路旁,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進入泥土小徑之後才是文林古道的菁華地段。泥土小路走起來非常舒適,而四週林相也漸漸變得自然優美,心情因此愈加輕鬆愉悅。太人工化的步道,走起來真的沒什麼意思,不但浪費經費,興建當中也會破壞當地環境和生態。約半個多鐘頭,就到達往新埔的叉路口(直走),在路口涼亭稍事歇息,取右往高梘頭山方向續走。



文林古道整理得不錯,路況大致良好。遇陡坡或坍塌之處,均鋪設木棧道方便遊客通行。半個鐘頭後,便到達標高175公尺的高梘頭山。在到達高梘頭山三角點之前有一叉路,取右可回到文林古道三叉路入口處,取左經高梘頭山可繞回至鄧雨賢紀念公園



回到鄧雨賢紀念公園,原本下著毛毛細雨的天氣開始轉壞,雨滴越下越大。運氣還不錯,行程結束雨勢才變大,趕緊小跑步至對面的停車場取車打道回府。

從傳老亭、造紙工作坊的成立可以看出紙寮窩的居民對於窩內的歷史文化保存有相當的共識。加上文林古道宜人的自然環境,紙寮窩確實有機會成為獨樹一格的小而美景點。但如何作適當的安排讓遊客親近了解這裡的歷史文化和造紙藝術,並且不讓這裡被沒有特色的小吃、甚至被外來的攤販所佔據,是每個想要轉型觀光的地方農村挑戰性最大的課題。

日期:2010.04.11.

參考資料:
1.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33)- [新竹芎林].文林古道

2.  紙寮窩社區 - 探索社區 - 紙寮窩歷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古道 步道
    全站熱搜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